上海建桥学院考察报告
一、 上海建桥学院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情况
(一)基地概况与平台建设情况
根据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的要求,2015年6月5日在深圳正式签署《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协议》和《上海建桥学院 - 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合作实施与服务协议》; 2015年9月,中兴通讯两位企业讲师正式入驻上海建桥学院,享受与上海建桥学院教师同等待遇。同年经过双方研讨,共同制定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每个专业总学分168分,上海建桥学院承担其中118学分的教学工作,中兴通讯承担剩余50学分的教学工作。
2016年1月9日,上海建桥学院与中兴通讯正式签署ICT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案,落实了中兴通讯的设备捐赠方案和建桥学院配套投入方案,新建基地主要包括:4G LTE移动通信实训系统和信息化业务共享系统等;截止2016年8月20日,基地累计开设校企合作课程1门(企业文化进校园),合作申报省、校两级科研项目各1项,所属行政班8个,进驻企业讲师3人。2016年9月,基地将投入全面正式使用。
(二)基地招生与教学概况
2015年9月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云计算技术)和网络工程(网络通信技术)两个专业的招生,实际入学人数140人;2016年8月13日,合作专业新招生人数达到180人,累计在校生人数320人。
(三)基地专业配套措施建设情况
2016年1月9日,上海建桥学院与中兴通讯正式签署ICT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案,落实了中兴通讯的设备捐赠方案和建桥学院配套投入方案,新建基地主要包括:4G LTE移动通信实训系统和信息化业务共享系统等。
1.专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计划进度
(1)2015年9月起已完成第一届招生;
(2)2015年10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引入企业课程和证书;
(3)2016年3月开始第一门企业课程的教学;
(4)2016年4月落实企业师资享受高校职称聘任待遇;
(5)2016年9月拟正式成立上海建桥-中兴通信工程学院。
2.基于实践平台开展的教学、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实际进展
(1)目前平台已申报上海市应用型试点专业建设内容;
(2)平台于2016年9月正式开设课程并用于专业实践;
(3)联合申报2015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《可编程实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》,已立项;
(4)联合申报2015年度上海建桥学院科研项目《基于VANet的车对车协同合作的研究》,已立项。
3.基地应用科研工作思路与规划
以学校智慧校园为抓手,从教学实践出发,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和科研能力,逐步达到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目的。
4.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工作思路与规划
依托基地的云平台,提供以智能终端应用为抓手的开发服务;逐步为临港地区企业提供APP应用定制开发服务。
(四)基地的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建设情况
1.基地团队建设及组织管理现状
基地目前企业团队人员3人入驻,包括:项目经理1名;专职讲师1名和学生管理助理1名;学校配套基地管理人员3名,包括:专职辅导员2名,基地实验设备管理人员1名。
基地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,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联络基地,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。
2.基地运营保障机制建设及落实情况
(1)基地教师不分学校、企业同等享受上海建桥学院教师待遇;
(2)企业讲师可以参照高校教师职称系列评审要求,由学校聘任;
(3)基地运营实施考勤纪律和坐班纪律;学生管理参照准职业人要求,着正装,每节课进行指纹考勤。
二、 上海建桥学院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反馈
(一)学校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
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本科教学层次相适应,需要与现有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衔接有序,如不应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云计算技术)和网络工程(网络通信技术)两个专业培养计划中剔除“大学物理”之类的基础课程。
(二)学校基地建设的反馈意见
上海建桥学院的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按照框架协议和服务协议的要求,按时按质的落实了基地的建设。在基地建设的同时,从“双师双能型”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进行校企双方教师的交流合作、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进行课程建设等角度进行专业建设,目前已招收两届学生,达到了较好地示范效果。
学校在今后的工作可注重以下几点:
一是对人才的培养定位,既要面向岗位技能要求,也要立足本科教学的通用定位;
二是要细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,提炼实践教学体系;
三是要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,保障学校和企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热情;
四是要进一步推广项目教学法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索的兴趣、热情和动力。
三、 中兴通讯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中期评估反馈
对中兴通讯在基地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;
1.建议将中兴的证书体系逐步引入应用型转型试点;
2.建议进一步拓展基地功能:如为地方区域提供技术培养,师资队伍培训,证书的认证鉴定等服务。
四、 中心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中期评估反馈
中心在今后项目开展中可以注重以下两点:
1.提高项目管理的网络化、信息化水平。完善各学校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设,实现校际互动,方便项目管理服务人员及时分享项目推动的先进经验,提高项目管理效率。
2.规范项目资料档案管理。对各类成果档案资料进行整理、立卷、归档,确保项目资料档案的完整性、准确性和系统性。